2016年6月8日星期三

《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读书笔记

理查德·道金森是牛津大学的教授,在捍卫进化论上可以与汤玛斯·亨利·赫胥黎(也就是著名的“达尔文的斗牛犬”)齐名。当然国内对其最深的印象可能来源于他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与1986年出版的《盲眼钟表匠》,这本《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演化的证据》成书于2009年,可以看作他成名多年后重新对进化论的思考。事实上,在过去的30多年里智创论不但没有因为更多研究证据的出现而消逝,相反西方当前认可智创论的比例不断提高,本书一方面对一些质疑提出了驳斥,另一方面也可看作一些新研究结果的整合。同时我认为了解智创论的一些论点是很有必要的,不是因为它是对的,而是它对进化的质疑往往很有启发也很有诱惑力,并不单纯是盲信。

理论与事实

进化论算理论还是事实是第一个论题。神创论的支持者会把进化论看作一个理论假说,甚至40%的美国人否认人类是进化出来的而是过去一万年由上帝创造的。在科学研究中,进化论确实是被当作理论的,但是是经得起事实检验的理论,是靠近常识中“事实”概念的理论。相反,数学倒是存在不用证明的定理,但数学无法证明科学定理而更多是提供一个形式化的描述,能够反驳科学定理的是事实证据或实验证据。就进化论而言,当前的研究证据是无法证伪的而是不断预测出该框架下的事实,所以道金森教授矫枉过正地认为应该把进化论当做事实来对待或传播。在我看来,国内的教育现状基本符合道金森教授的理想状态,但也存在教条化的危险:很多人嘴上是同意进化论的,但进一次教堂被富有情感的议论一绕就改口上帝创世了。

本质主义

道金森接着讨论了西方为何很晚才出现进化论。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西方根子里有一种形而上的本质主义,这种思想是物种不变的根源。而进化论强调的是一种同源不同径的逐渐变化产生新物种的过程,依赖的是基因库的随机洗牌与外部选择,起码在人工选择的过程中是可以产生各种所谓不可思议的形态结构的。而反对者则一再否认同源的问题,更多看重本质上的不同,在道金森看来他们显然忽略了累积过程而是硬生生地认为本来就是不同的。近期的很多实验结果更是说明进化在外部压力下可以很快的产生性状层面的区别,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

化石

化石问题是智创论者经常提到的,他们认为进化论没有给出足够的过渡型。道金森则从化石形成的客观条件论述了适合作为时间尺的放射性时钟多出现在火成岩,但火成岩形成条件基本不会有动植物可以参与。同时,适合产生化石的沉积岩因为杂志干扰而不能很好的定年。然而,由于地质学给出了地层的顺序,我们是可以通过三明治方法(两个火成岩夹沉积岩)来得到年代的。然而,智创论者则将地层看作诺亚方舟时代的大洪水造成的,这个理论看似完备,但考察过物种多样性就会发现不合逻辑的地方,例如哺乳动物里也有生活在水中的。同时,质疑者也会认为同位素原子钟速率可被上帝控制,但全世界308种同位素都可以反推指向一个地质年代,倒不如说这个更像是创造的证据。我曾在一本反对进化论的书中读到一个观点,那就是他们认为上帝七天创世是存在的,但经文中的七天是神的七天,所以可以指代更久的地质年代。不得不说他们为了保护经文的神圣已经开始玩文字游戏了。
另一个问题是所谓的化石缺环问题,不得不说在智创论在这一点上基本是延续了创世的思路,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当今物种之间的过渡型化石来证明。事实上,化石给出的是当今物种的原始形态,进化是一个回溯始祖的过程,有时间作用的。将进化论说成人是猴子来的并不严谨,正确的说法是人与猴子公祖,当然是大时间尺度上的。同时,所谓低等进化为高等的思想也是没有意义的,进化的本质是自然选择,只有选择与被选择,没有多少等级差异,这里不是有目的的创造复杂与高等而只是规律的演绎结果如此罢了。将社会结构带入科学观测是一个危险的误区。

胚胎

一个经常被质疑的进化论案例是海克尔的胚胎图作假。事实上,那些出现在我们教科书里精美的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图确实是海克尔自己编出来的。但是,最近却有研究成果证明胚胎在发育的某个阶段确实存在一个返祖过程。道金森在书中并没有提到这个案例而是提到了胚胎发育里的自组装过程,这个过程与自然选择很类似,并不需要所谓智能的帮助。理解这个观点的关键在于对细胞层面的物理机械过程,单层细胞的内陷就可以产生后续分化上的功能性差异。从分子层面上可能就是几个碱基的错配,而生存和繁殖成功的个体会保存那个优势基因,这就是底层自然选择起作用的原理。其实在分子生物学发达的今天,用胚胎形态学来质疑进化论也算是过时了,用道金森的说法就是自然选择其实就是那些基因的差异化生存,存下来的想继续存下去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类似自私的表观行为。想观察一个进化的历程,倒是可以看看胚胎发育学而不用去探索虚构的缺环化石。

起源与进化

我们在课本里常见到的那个原生质汤放电产生氨基酸的米勒-尤里实验实际有点过时,也饱受质疑,其实进化跟生命起源一直是两个问题。进化关注的是物种的形成过程而智创论否认这个过程的存在,在起源问题上进化不起作用的。道金森更倾向于近些年兴起的RNA世界理论。的确,原始大气可以产生氨基酸,但目前确实找不到氨基酸生成蛋白质的证据,这也是智创论一直批判进化的:他们认为进化没有给出一个起点。RNA世界理论则认为RNA在启动DNA与氨基酸的相互关系上起了一个桥梁作用,其作为酶与信息传递介质默默运行了很久,在某个时刻促成了整个生命循环的开始。当然,这个理论还没有充分的证据,但这个解释可能就没有上帝什么事了。而进化的一个更漂亮的实验来自伦斯基团队,这个实验利用大肠杆菌的实验室传代观察到了很明显的进化过程,而驱动力就是生存压力而非外在推动力,方向很明确。
太阳能则是生命驱动的根本动力,生命从热力学第二定律上来推断是不应该存在。但其实这并未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道金森给出的解释是太阳能驱动了这个过程而生命通过让环境产生更大的熵增来维持自己更有序的低熵,因此作为能源的太阳能也默默驱动了自然选择而自然选择仅仅是一个自我复制命令的复制与生存而已。我们都为此生生不息,这里面并没有上帝存在的必要。

物种形成

千奇百怪的物种如何形成?智创论自然会说上帝创造的,这种无法证伪的理论有时确实很让人头痛,但在进化论里,物种形成可能依赖的就是单纯的地理隔离,群岛为物种形成给出了一个漂亮的实验室。在一个1.7万年前形成的湖里,我们看到了450个物种左右的动物群,这个进化速率远非智创论所宣传的依赖随机突变需要百万年的论点。其实智创论在论述进化不可能是微小变化累积发生的时候,常常会说这在概率上需要太久的时间以至于不可能发生。其实进化论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我们不需要微小概率,进化是有方向的,多数错误的方向都无法存活,而物种间存在的军备竞赛更加速了这个过程。另一个论据则是趋同进化,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生存压力下的进化虽然在功能上展示了一致性,但形成过程完全不同,自然生存压力给出的指示性可能并不在乎结构上的同源性。同样,反观我们自身的结构你会发现很多在构造上显得很复杂多变甚至是低能效的,这不应该是完美的智慧所提供的。其实,这正是进化在我们个体水平留下的证据,那些吊诡的结构(例如喉返神经与输精管)诉说着我们祖先经历过种种自然选择压力,我们并不完美的生存下来了并保留了那些曾经有用但现在没什么坏处的结构,这本身就是对智创论的回击。

生存的形式

在解释了进化论的诸多研究进展后,道金斯给出了生命与非生命的本质区别,那就是信息的复制传递。这里的信息是四个层次上的,第一层次是DNA,也就是《自私的基因》所描述的那个场景;第二个层次是免疫系统,运作在个体水平;第三个层次是神经系统,运作于个体的一生,提高存活率;第四个层次则是我们的文化,也就是《自私的基因》里面那个迷因。这一切都是基于物理化学定律的,虽然绚丽多彩但也不是故意设计的,而这则是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反驳的声音

上面我已经列举了很多反驳进化论的观点,反驳者在文字游戏上功力非凡,逻辑上也使用了各种辩论技巧。我也发现很多反对进化的人大都不具备严谨的科学训练而更多是律师、法官还有牧师之类的职业。他们的论据多数并不充分,更多使用的是一种鸡同鸭讲的方式。思维的局限很容易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放下成见,仔细思考,而这个过程更符合科学探索的需要。
自然选择下的进化论是一个常识意义上的事实,也演绎了生物的丰富多彩。道金森教授这本书可看作《物种起源》在21世纪的新注脚,信息这个视角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去了解生命与进化过程。或许我们在学校里一直被灌输了进化论的中国学生而言并不需要用30万字来强调这个事实,但这本书对于持进化论的人而言也是应该有益的。很多思考与论证可能是你之前没想过的,甚至你可能会发现之前对进化论的理解可能过于肤浅而沦为一种盲信,这可能是读书最大的乐趣所在。

2016年2月10日星期三

《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


反常识思维

斯大林: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字
具体世界-道德美感-文人思维
理工思维会妥协-tradeoff -《思考,快与慢》
依赖理性进行决策

别想说服我

《The Information Diet》
人对不同信息的接受程度天然不一样(确认偏误,回音室效应),理性的人更不宜被说服
Fox新闻: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事实赚钱,贩卖肯定与认可
对全球变暖观点分歧最大的人恰恰对这方面了解最多
agree to disagree 理性人讨论结果必然一致,不欢而散则有一方虚伪
Consume deliberately. 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
要刻意吸收不同意见

真理追求者

科研最大乐趣就是被别人改变想法

坏比好重要

人们厌恶损失
恐惧和冒险是人的基本情感
决策需要理性

概率论

随机,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不要过度反思,实力接近,运气主导
误差,凡事皆有误差
勿犯赌徒谬误
不要从噪声里找信号
可共度性理论
小数定律:样本不够大时容易出现极端情况

阴谋论

林肯:你可以在所有时间里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普通人思维区别于科学思维在于认为凡事有目的

桥段

电视剧常用桥段 tvtropes.org
有意思的东西是稀缺资源,可重复性强,编剧与编程都可以成为艺术

健康经济学

妓女与安全套
人会用短期的不健康换取高额利益

核电站的概率计算

风险的概率提高与实际增加的人数问题
能否牺牲少数人来换取多数人利益

科学励志

数据显示能够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自控
意志力像体力一样是稀缺资源,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决策疲劳)

匹夫逆袭

《大卫与歌利亚》underdogs
维护现有格局并遵守游戏规则的是高富帅,改变规则是屌丝的特权

一万小时

训练方法更重要
  • 只在学习区练习,舒适区与恐慌区之间
  • 训练内容分块重复练习
  • 练习过程要有有效反馈
  • 练习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莫扎特效应为虚
学徒制很有效
教育的目的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大多数人是为了适应现实改变自己
心理特征是天生的,经济地位越低,环境对孩子影响越大

想象力不是自由的

想象力来源于现实
想象力逻辑要自洽

思维密集度与牛人反击

思维密集度等于准备读物需要的时间除以读读物的时间
优质内容值得阅读
牛人通过影响力来体现价值,读的人多,总时间多

上网与浅薄

网络是多媒体与超链接构建的
廉价会导致低俗流行
上网要有目的性

高效冲浪

toss-skim-read

笔记

阅读要做笔记,通过整理理解知识,探索模式,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强力研读

读书读两遍,陷进去,跳出来
提炼脉络,带走亮点,写批注,发现联系

创新是落后者特权

光脚不怕穿鞋的,出奇制胜

过度自信

不管成立公司是经济繁荣还是衰退,生存概率都大概是三成
冒险比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

成王与败寇

睾酮与无名指长度
COMT基因

游戏的三个境界

  • 玩游戏
  • 找成就感
  • 研究游戏

穷人与富人的人脉

穷人社交圈单一,富人多样但通话时间短
弱联系帮助找工作,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合伙要找陌生人,但强联系有安全感

推理

知识分为学过与没学过及学过但没答案这三种
从已知推未知,远离不够就动手观察现象

物理逻辑与霍金

科学逻辑要自洽,更要可预测
设计者与退休的上帝

灵魂转世的假设检验

对照组与流行病学研究
life before life

摆脱童稚

科学重事实,相关研究是初级阶段
因果研究要有对照
解释因果要有机制研究

主流科学

主流科学重视证据,证据够了也就无所谓打击

科研的格调

科学是客观的,但科学家是主观的

心理学发现

很多心理学发现可能是短期现象或偶然发现,不质疑真实性,但重复性待考察,新实验主义

医学发现

医学研究多数不靠谱,将学术论文推广为真理非常危险
看论文不要只看一篇,要多看并掌握批判思考

真空里的球形鸡

模型都有简化,复杂性难以考察,而且我们对世界是主观的
多个不同的模型给出的答案平均往往是准确的,要发挥集体想象力
先讨论认知上的问题与一些偏见,然后讨论如何去做,最后讲科研中理性的体现与局限

《智识分子》读书笔记

世界观

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

  • 信息的传播起点是随机的,依赖运气
  • 常识常用于事后解释,谈不上理解
  • 名人信息传播能力有限
  • 基于统计学的互联网研究

模仿的雪崩效应

  • 人是从众且喜欢为模仿而模仿并产生级连效应
  • 破窗效应:不良现象的存在会导致犯罪的流行
  • 媒体自律与维稳

简单经济学

  • 国家不是家庭:陌生人社会不是熟人社会,陌生人谈规则、利益与效率,熟人讲亲情,不能等而视之
  • 没有免费的午餐:边际效应(不用考虑总效果,只要知道下一步临界效果就可以)总是递减的
  • 人会对激励做反应:改变人的行为要通过激励或者说精神上的鼓动,调动积极性
  • 市场是激励信号的传递方式:市场的价值信号要充分传递才能起作用
  • 结果出乎意料:任何大型社会项目的任何效果评估的预期值等于0 有知识的人多保守 论文
  • libertarianism

选民大脑

  • 《理性选民的神话》
  • 选民通常是无知的,但民主选举不会因此失灵,随机分布的意见会相互抵消,让占比例很小的专家意见获胜(精英统治)
  • 选民的四个无知 
    • 经济学家相信市场,民众不理解纵容私人公司如何带来社会整体利益
    • 经济学家支持自由贸易,公众支持国货(家国不一致)
    • 公众畏惧裁员与新技术
    • 公众过高估计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低估经济表现
  • 理性的无知加上公众对经济问题的系统偏见会造成民主失灵,民主成了公众事实上的信仰
  • 选民喜欢小故事,投票靠的是小故事宣泄感情
  • 最喜欢的小故事是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与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

高效能任性

  • 富人和所谓上流社会的道德水准低于普通人论文
  • 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人群如果作弊是为了自己,普通人作弊为了别人 论文
  • 富人比普通人更自私
  • 公平世界假说的害处
    • 你不能从中学习
    • 你以为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低估世界上的坏事,做事时发现所有人跟你作对
    • 认为成功就是有优点,失败就是一无是处
  • 一个人的成就中工作业绩最不重要,重要的是与上级的关系(学术圈相对好)
  • 康德式任性:只有当你纯粹是出于责任和义务去做事才是自由的,才是真正的道德
  • 不做任何人、任何东西、任何感情的奴隶,做一个主人,去任性
  • 康德不把任何人当工具,不欺骗任何人
  • 人不应成为工具与奴隶,用智慧去挫败那些妄图玩弄别人的企图,不论是否有意识

有一种歧视叫自利

  • 歧视有两种,一种是敌意歧视,另一种是经济歧视(统计歧视,基于数据),前者在减少,后者在增加
  • 弱者抱怨歧视,强者主动出击
  • 重视反馈的力量

正义思想的来源

  • 《正义之心》
  • 六个基本道德模块(六维比对) 
    • 关爱/伤害:仁
    • 公平/作弊:信
    • 忠诚/背叛:义
    • 权威/服从:礼
    • 圣洁/堕落:恶心与否
    • 自由压迫
  • 不同党派对于各种道德模块的倾向性不一样
  • 不同道德观之间很难相互理解

权力规则

  • 《预测师的博弈论》《政治生存的逻辑》
  • 选举的三围 
    • 名义选民:对于谁当领导人无影响力
    • 实际选民:对领导人有实际影响力的人 如皇室成员
    • 胜利联盟:领导人实际长期依赖的组织
  • 真民主的核心在于胜利联盟的人数的增多
  • 领导人的目标只有两个,获得权力并保住权力 
    • 减少联盟人数方便收买,统一思想,例如国际足联
    • 增加名义选民,例如朝鲜
    • 控制收入
    • 回报联盟
    • 改革伤害联盟就会危及自身
  • 国家利益是幻觉,本质是各联盟的博弈
  • 独裁体制收买少数人,民主体制收买多数人,本质都是收买
  • 更多的经济发展可以换来更多的胜利联盟,体制也会因此更加民主

流水线时代的英雄

高中是个分类机器

  • 高考背后的学历是社会中的门槛而非知识传授
  • 聪明学生去不去名校无影响,低收入家庭去名校改变生活

利己主义与绵羊

  • 《优秀的绵羊》
  • 金融与咨询是他们中多数人的归宿
  • 素质教育本质是精英教育,分层教育
  • 名校多采用商业运作模式,校友捐赠是核心

穷人的流动

  • 美国正常人的三个标准,满足三条98%可能性不陷入贫困 
    • 先结婚后生子
    • 从高中毕业
    • 有份全职工作
  • 宪章学校(KIPP) 
    • 增加学校生活时间,减少不良可能
    • 宣传一定考上大学
    • 让他们努力学习,好好做人
    • 通过奖励制度让学生形成习惯,快速反馈
    • 自控是很关键的品质

圣贤之道

  • 《通往品格之路》
  • 坚持原则 谦虚
  • 所谓成功人士多为Big Me 遵从内心
  • 圣贤之道多类似于中庸之道,不是和稀泥,而是认识到存在不同的都不完美的意见而协调它们
  • 物质丰腴的今天,“君子终日乾乾,夕惕弱厉”

英雄

  • 不平凡,不能被统计模型预测的人是英雄
  • 对抗体制,学校与家长都是体制一部分
  • 美国阶层严格按照种族与贫富隔离区分,不同阶层受教育完全不同,不容易超越自己父母阶层(中国的明天?) 
    • 普通工人阶层强调规章流程,灌输知识(国内小学)
    • 一般中产强调把事情做对,为找工作和上大学服务(国内中学)
    • 专业人士阶层强调创造性与独立性(国内大学)
    • 主管精英阶层强调智识并参与制定规则(研究生)
  • 现代流水线教育是奴隶教育,古代贵族教育是主人教育,主动与被动不一样
  • 现代教育的三个阶层 
    • 贫民,培养工具,找工作
    • 中产,培养工艺品,提升个人价值
    • 上层,培养主人翁,改变世界
    • 家庭收入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决定孩子达到什么层次
  • 中国没有强烈的阶层划分,大家都在一般中产及以下混了很多年,主流是贫民文化,缺少主人翁意识
  • 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层出身,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像机器人的人
  • 风险极高
  • 使命召唤
  • 创新 Solow模型
  • 信息就是意外
  • 对市场做出反应是一般公司,使用供给创造新的需求是英雄企业,替用户决定
  • 如果你从未失败,说明你玩的不够高级

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

高考作文可预测

  • 《信号与噪声》
  • 简单系统容易预测
  • 考试不能太深太广,必然诉诸俗套
  • 文艺小众也可以预测,只有他们自己不知道

大数据带来的主题军备竞赛

  • 主题模型,先聚类,后推断主题与流行
  • 数据分析真正作用是让好东西迅速流行并消亡

四万年来谁著史

  • 《第三种黑猩猩》

技术左右天下大事

  • 《科技想要什么》
  • 技术有自己的生命力

英语学习

  • 大量 重复
  • 学语言为了读书

信息极客

  • 阅读学术文献
  • 阅读原始数据
  • 主动采集与分析数据

舌战群儒

  • 列举事实证据,暗示对方能力不行
  • 比不过事实比境界
  • 你别说我如何不堪,XXX也曾经如此不堪

贝叶斯定理

  • 信不信实际是为决策提供依据
  • 贝叶斯定理用事实更新先验概率

进化心理学

  •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
  • 大草原原理:人的进化原本很慢,最近几千年生活方式变化极快,进化上跟不上 甜食与电视的共感
  • 所有两性差异都可以用生育能力的差异来解释
  • 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 人受教育就是超越进化心理学,用理性战胜本能

可靠的知识

  •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
  • 专家建议不一定靠谱,多几种视角
  • 有人声称自己大一统且充满自信,别搭理他

时间简史刻奇

  • 读书为了思考与趣味

宇航时代为何没到来

  • 载人航天其实是面子工程
  • 航天不一定需要人的参与
  • 取悦民众不见得合算,越富裕,幸福感增长越慢

数字如潮人如水

  • 人可以被数字化预测且越来越准
  • 双向预测博弈

未来,已经到来

工作输给机器人

  • 《与机器竞赛》
  • 技术进步往往减少就业
  • 世界上总工资买不起总产品

你比机器强在哪里

  • 机器人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
  • 人可以创新,有感情
  • 重新寻找人的定位

带着机器竞赛

  • 调教帮助计算机让他们看的更远

怎样杀死海星

  • 改变环境,消除去中心化
  • 把海星变成蜘蛛
  • 把自己去中心化

合弄制

  • 以工作为本,面向问题组织人

市场经济的失灵

  • 前期知道问题在哪里可以设计制度规避,不用自由生长
  • 创新是坚持市场经济的唯一理由

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 市场不是无限大的但物质过剩
  • 资本需要运转,需要有可以投资的项目
  • 鼓励消费真正促进经济发展
  • 消费文化促进社会变革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成书于1980年,是国内研究“未来学”的学者引入的一本书,由三联书店出版。若是放到今天,单看到“未来学”这三个字我们就有冲动把这本书跟“民科”、“伪科”联系到一起了。别紧张,80年代初是个头顶锅盖就可以百花齐放的时期,那时候求知欲比现在要纯粹一些,没有素质分,也鲜有阶层品味。
这是一本介绍世界发展趋势的书,你要是读过或者听某些大v说自己读过kk的作品,那么这本书跟他们内容主旨差不多。如果说《1984》(不是《1Q84》)代表了对未来极权社会的妄想而《美丽新世界》与《娱乐至死》描述了对未来极端自由社会的妄想,那么这本书偏科幻的东西会少,因为书里很多东西已经在今天具现化了。
最近各处都涌现着对未来的迷茫,不分收入水平,也不分知识多寡,都知道现状不是最好,但往哪走却一头雾水,毕竟生活幸福对个人很难量化。花总说“大家都在逃离现状,这是所有纠结的来源”。没错,有钱有知识相比会生活有企望都算好办的。例如你知道供仁波切很假,供的人也知道,但心安。又或者,你知道更好的?(罗胖好像认为我们会认为他知道更好的)我不知道,我也不供,但细想这个状况会不会发生过?从历史中又能否找到点参考?有这些疑问,读这么本书倒也颇有乐趣。
要谈趋势,没有钻石教授动辄千年万年的第三类黑猩猩的考证是不足为信的,又或者你学下皮凯蒂,搞个简单的资本回报率与经济增长率不平等的公式,也是很容易让人接受的。那么在这本书从名字里你就体会到了,怎么不得有个第一次跟第二次浪潮啊,没错,慢慢看下这个世界观。
第一次浪潮是农业社会的兴起,历时千年,社会基本单位从群落走向大家庭,动力是活的,例如人力蓄力或木材,受运动范围所限,统治多依赖道德,生产者消费者是统一的。关于农业社会的描述其实并无新意。
第二次浪潮是工业社会的兴起,历时三百年,特征是采用不可再生的燃料(作者把核能考虑进去了)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技术突飞猛进并伴有大规模的销售系统。社会单元缩小为方便流动的小家庭;文化传承模式从家庭教师转变为工厂化群体教育已满足工业生产中的守时,服从,死记硬背与重复;公司,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方便了投资;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音乐,报纸,广播,电视,电影都体现了工厂标准化生产与消费的特征。这点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平时都是割裂的去看艺术与工业生产,其实艺术品本身的生产过程也逃离不了工业社会的,哪怕是批判工业社会的。
另一个现象是生产与消费的割裂,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存在,影响了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因为割裂的存在,就存在市场,而市场讲究契约,用作者的话就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血缘、爱情、友谊、乡亲和社会关系,统统受到商业性个人利益的玷污与腐蚀。
就连婚姻都要用婚约来表达。人性也出现了分裂,作为生产者被教育安分守己听纪律,成为螺丝钉;而作为消费者又要讲享受追求个人自由安逸。两性关系也出现了分工,作为社会的生产单位生养孩子传授文化,男性走出去,女性主妇化。女性在工业化社会总是收到长期压迫的,如果看看今天我们的社会,经济增长后其实出现了很多全职太太去掌管家务,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现实背后有工业化分工引发的性别歧视做背景。
工业化文明的原则就是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与极权化。为了更多的利润,时间被量化评价,我们有了“黄金时间”(变相固定每个人的娱乐时间段以提高效率),守时变得重要,中央集权成为所有大企业乃至国家的体制。这点倒不假,也许国家是民主的,但领导是四处存在并等着巴结的。有意思的是,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统治层都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技术专家与官僚阶层,他们代表了各方利益,统治层不依赖他们单干基本是死的妥妥的。为此,工业文明也创造了代议制,有了层层选举与投票。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人会感到自己是民主的,但集中后体现的往往是专家与官僚的意志,因为选举不会天天有而天天进行决策的总是这些专家与官僚。这一点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一样,梦幻泡影。所谓的国际化与民族国家也差不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背后也是工业集中化需求的体现,而国际化其实是帝国主义为了便宜原料与商品倾销做出的举措,先富剥削后来人,这点苏联的经济互助委员会跟西方的世界货币组织没有本质上的功能区别,当然,要包装下别让名义选民看出来。
工业文明也有三个信念做支持,第一是战胜自然,第二是社会进化论,第三是战胜自然与社会进化促进了社会进步。这三个信念是所有工业化标准人的努力方向:战胜自然,战胜同类,达到幸福巅峰。因此其时空观也做了配合:
任何工业化地区的人,在外方人眼中都是“时间迷”,常常在紧张地看表
在农业社会里,时间是大致的,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而工业社会是线性的,一定要是进步的,不能停止。空间上地球变成了村,但实际上人口更集中化了,分类也更加细致了。这样的时空观下,人们只能依赖标准化来进行交流与生存时空的构建,建筑风格单一笔直,崇尚简洁。其实看看中国大城市的发展你会发现,类似的东西早就客观存在于你的周围,百度的狼性,地方投资的狂热,无不是工业社会这个体制生命力的体现。
到此,我们看到了第二次浪潮的特征,大概也就体会到了其中的危机:盲目征服自然的生态危机、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这个其实多虑)以及最重要的社会人的自我认识危机。前两个是显然的,个人的自我认识危机的提出是很具有前瞻性的。我们看到工业化自身的生命力与生存逻辑,随波逐流会丧失个性,而个性的诉求产生孤独,人们开始回归农业社会的一些思考模式,例如神秘主义社团,或者单纯的厌倦今天,放纵今天,诉求明日的改变。也许你意识到了,这本书在作者的视角下对社会性迷茫给出了一个解释框架,说白了就是工业化负责。那么如何应对?第三次浪潮。我再次强调下这本书是80年的,但人们遇到的问题似乎没有太大变化,时至今日,我们的主流发展思维依旧是在工业化浪潮之中,就是酱紫。
第三次浪潮究竟是什么样?按照作者的时间线,我们已经处于工业化与第三次浪潮的对决之中。首先是思想上的,综合方法的理念在兴起而分析还原思路依旧强大。我们越来越需要更多更大尺度或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揭示联系。很多人容易看到更大,而更多可能是更重要的,社会科学很难如自然科学般达成共识,只信任采纳一种理论是盲目的,接受不同观念并思考才是有效的,但也是最难的。
第三次浪潮要求能源可再生利用,资源可以集中生产,也可以分散生产,减少浪费。这就对技术产生了较高的要求,现实一直处于拉锯战。而信息技术、宇航、海洋还有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发展则根源上促进了第三次浪潮的形成,简单说就是技术要符合伦理而不是反过来。这里也不好说,按前面的教训,伦理倒是有时候会凑合技术,这点在kk的书里也有体现。
非群体化也是作者认为第三次浪潮的特点,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社交网络,信息在网络里去中心化的流动而不是采用集中广播的方式,得出这个特点作者的现实依据是无线电台,今天的话就是互联网。这种信息流根本上维护并提供了多元文化,并依赖其生存,这点可以参考《长尾理论》。
另一个是特点是人工智能,这点注定改变人的思考与生活习惯,而且人工智能也注定有自己的进化方式。这点这两年我们都体会到了,例如深度学习,我们已经不知道计算机是显性如何给出答案了,我们提供的是算法模型,而细节,乃至计算过程中是否产生意识,我们都不得而知。学会与人工智能相处可能是第三次浪潮给出的一个任务。
个性化模块化的生产也是一个趋势,标准生产的产品可以满足基本需求,但无法提供个人发挥空间,所以产品需求会走向个性化,而满足这个需求的生产方式只能是模块化的生产方式。说白了程序员最早会体会到这一点,功能封装或者面向对象编程都是这类思维的体现。伴随而生的另一个问题是自动化智能化的个性程序可能直接将很多职业消灭掉,例如秘书或办公室白领,或者说,他们要能展示出智能机器所不能做的事。甚至工作场所也不再固定,可以在花园里,也可以在家里。这是人性化生产的过程,却也是自动化生产的时代,人力可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再看社会运转的基本单位——家庭。家庭从家族脱离后并不能持续几代。智能化技术会进一步解构家庭,工业时代可能要夫妻俩互助才能生存,今天一个人可能就会活的很好,维系家庭的经济学基础在退却,感情或者纯粹的爱情在上位。别高兴,多数人都会因信息的充分流动而提高择偶标准或使用多元化标准或放弃择偶。这是一个博弈,看数据的话非家庭生活方式在急速上升,到这本书成书时满足丈夫工作妻子管家并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只能占到美国总人口的7%,成了少数派。但配合家庭化生产过程的话,有更多时间的小家庭可能更加幸福。此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正在默默流行,我们今天也看到了LGBT运动,丁克家庭的如火如荼,无他,趋势而已。
再看看公司,毫无疑问,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会出现一些危机。公司会越来越像政府,尽量满足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员工福利而不是定位明确的生产单元。同时,层级化的管理模式所固有的官僚气氛会被更加平等的多元领导模式所替代。我猜测这里说到的多元领导模式是同人于野提到的合弄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配置人员,解决问题后解散,一个人可以同属多个项目,不同项目组定位不用清晰,解决问题就ok。集权分散都是手段,解决问题是根本目的。民族国家也会因此开始崩溃,因为公司如果像政府,那政府的作用就削弱或被劫持了,但问题没那么简单,宗教可能会再次兴起,画地为牢。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裂可能要在第三次浪潮中符合。这不是回到农业社会,这是个人价值的重新回归,技术进步会不断给人们更多时间去从事个人兴趣或者专注生活。从衣食住行开始,人们可能会喜欢自己动手了,当然,产销合一不是指市场作用要消失,相反,市场可能会在另一层次起作用。这里我感觉作者想得有点过了,电子商务等方式在不断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产销合一会因信息参与交易而变得复杂,主要看群体的意愿,而这个东西在这个随机状况下很难预测。但有个观点我是同意的:失业率也许对选民很敏感,但失业这个概念将伴随产销合一而消逝,无业不代表无法生存,这也是个选择。
思想领域也必然走向多元化。技术进步与物质生活的丰腴是工业化的唯一标准,但不久之后人们就会痛恨并批判这种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的生存哲学。回归传统,沉溺享乐还是另辟蹊径,无人知晓,人各有志。个人会去找到自己的集体,在集体里过理想的生活,不去想,不去问。我无意评价,但这不算个好信号。
工业化不再成为所有国家消除贫困的必然发展之路。而且,当时的发达国家也深受工业化之害,作者提出一个模式:甘地加卫星。在农村倡导低成本,低技术,低能耗的生活方式来缓释工业化的问题,在城市研发高技术解决长远要面对的问题。我不认为这是个好想法,你无法让一部分人安贫乐道地成为产销者而让另一部分人享受技术福利,这需要教育、宣传与实打实的鼓励。
未来人会有什么性格呢?作者认为
对长辈不那么顺从,对消费不那么计较,对享乐不那么沉溺。
我只能说前两条比较准,对后一条呵呵了。作者期望未来的生产者敢于负责,懂得团队生活,承担任务,随机应变,有个性。我觉得这些标准始终属于圣人道,不能拿来要求每一个人。但如果没有培养这样人的意识,这个社会不会太好。
那么政治呢?作者认为国家的决策压力会因多元化社会不断提高而失灵。说白了就是你问我对不对,我也不知道啊。法律或规则制定赶不上形势变化,赶上了也白搭,没人读的完,决策可能乱来。所谓的极权效率高在海量信息与新问题的轰炸下失效,过去的代议制度也不能很好传达政治诉求。总之政治需要新思路,需要能够反映各种诉求,决策权分工以及半直接民主,这些都需要技术(互联网已经满足这个了)。可能每个人的决策压力会不断上升了,其平衡的是自己对命运的把握度。
总之,在这本书里,阿尔温∙托夫勒给我们描述了一副又一副的场景与画卷。看上去很陌生,但其实都在你我身边发生。不是看不明白,实在是变化太快。我们的物种进化速度赶不上技术进化速度,但退回原始生活方式或沉溺欲望也是不负责任的。我很欣赏作者在书前部提到的一个观点:
…而更多的是老练的人,他们用调查统计,计算机资料数据和预测学者的术语乔装…认为世界是第二次浪潮工业化的在这个星球上的延伸…
也许不存在作者所谓的第三次浪潮,但问题存在下确实需要改变现状,在这一点上不能保守。预测是基于经验数据的,但解决新问题需要的是创新与异常值,这毋庸置疑。
最后用《扯经》里的一段来结束这篇书评:
“师父,我觉得,人生在世,归根结底靠的就是三样,随大流、碰运气、勤奋,占上两样就能过得不错” 
“澈丹,为师让你学佛法,让你修觉悟,让你证无上正等正觉,你怎么竟总结这种庸俗哲学、处事智慧?你有个僧人样儿行么?” 
“你不也老说吗?” 
“我已经老了,你跟我比什么?” 
“师父,我错了,我晚上就修觉悟,你先说我说的有没有道理嘛,人活着是不是就靠随大流、碰运气和勤奋?” 
“嗯,是,这三样你占哪个啊?” 
“……我占一个心态好。”